「黃帝內經」素問篇 (陳怡魁大師的整合) - 黃帝內經易經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黃帝內經」素問篇 (陳怡魁大師的整合)

(陳怡魁大師的整合)

值此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以「黃帝內經」為名的各種學問、書籍相繼問世,彷彿成為了當世的顯學。這在陳怡魁大師眼中看來,真是個吊詭但是可喜的現象。早在半個世紀前,研究黃帝內經將近六十年的陳怡魁大師,便已經對這門華夏中華文化寶典產生了興趣,但是在當時的氛圍中,傳統華夏文化的智慧常被當道以「落後」、「迷信」予以否定,在當時的環境中,黃帝內經不僅不是顯學,而且是一些所謂有識之士眼中不屑一顧的文化糟粕;但現在這種情形明顯已經改變,人們開始重拾古代智慧的可貴,這是一個極為可喜的現象。

早在西元1949年起,陳怡魁大師便致力於收集黃帝內經的各類版本,從泛黃脫頁的手抄本,到珍貴的版刻本,在收集這些版本的過程中所花費的精神和物力,簡直只能用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來形容。早在西元1970年代,因為針灸之學在世界開始盛行,陳怡魁大師便已經將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篇整理完成,並在當年駐東亞的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合作下,得以將針灸推行到全世界,並且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促成了針灸成為西方醫療保險體系一環的成就。這是陳怡魁大師整理黃帝內經理論的早期成果之一。

爾後,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陳怡魁大師又將黃帝內經的另一篇章:「素問」篇整理修訂,終於得以完成,並讓這部不朽的文化鉅作以現代的面貌問世。

整理黃帝內經的艱鉅任務,其困難度在於它是一部本來以為已經亡俟的絕版著作,後世流傳的版本精細不同,內容也多有爭議。另外,黃帝內經的著作時代距今已經超過兩千年,當年使用的文字和現代已經大為不同,有許多古字早已失傳,對於現代的閱讀者來說,憑增理解上的困難。因此,陳怡魁大師便將所有的素問版本逐一比對,逐字逐句將脫漏或是已經失傳的文字,以康熙字典上的文字為主要依據補上,並且加上古代文本始終沒有附上的句逗,也就是標點符號,將它的字句分段清楚,呈現出符合現代閱讀者能夠看得懂的面貌。

另一項更艱鉅的任務,是許多古代用字的唸音常常讓現代人困惑,雖然在「說文解字」等古書中有所解釋,但畢竟還是讓人讀起來滯礙不順,因此,陳怡魁大師在重新修訂素問篇時,便將所有字句加上注音,如此一來,閱讀大眾便能夠一目瞭然,也能夠更為貼近這部華夏文化的偉大著作。

相較於大部份黃帝內經的修訂,陳怡魁大師在整理編訂這部素問時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不加上任何的注解注釋。過去數千年來,曾經整理過黃帝內經的人多如浩瀚群星,而且大都加上了自己的注釋和意見。這樣的做法見仁見智,在這裡我們不予以任何置評。陳怡魁大師之所以不加以任何注釋的原因,是因為整部黃帝內經裡的學問博大精深,各有各的詮釋方式,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是為了某一個時間或某一個空間而寫成的學問體系,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就會出現不同的答案。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譬喻:「准南為橘,准北為枳」,就算是同種類的植物,到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環境,就有可能成為不同的物種。有些東西在甲地可能不值一文,但是到了乙地卻可能價值千金。黃帝內經的博大精深內容也是如此,它提供的是一個放諸天下皆準的公約式,但是加入了不同的參數後就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因此,對它做出單一時、地、物的注釋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就因為這個原因,陳怡魁大師便將注釋一事留白下來,呈現出素問篇的最原始面貌,其他的補遺、詮釋,就留給世界上各個不同地點、時間的高手達人們去自由發揮。

不管是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或是千百萬種華夏文化的最高智慧,都來自於易經。易經中的精深理論,其實就是西方科學家皓首窮經而不可得的「統一場論」,一種能夠解釋宇宙萬物的終極公式。而黃帝內經中的各類理論則將範圍縮小,主要是針對人體而設定的,也就是說它的理論被界定在只適用於人類這一種生物。在陳怡魁大師將近六十年的研究過程中,最常遇到的質疑,便是「黃帝內經到底在講什麼?」

說穿了,其實也很簡單。

人體的運作機制,在黃帝內經的概念中,很像是一個正三角形。讀過幾何的人都知道,正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六十度,一個正常的人體,理論上就處於一個稱為「equilibrium」,也就是「均勢」的狀態。在中醫和華夏文化中,稱之為「平」,或是「中」,意思指的就是一個完美的平衡狀態。但是事實上真正的人體卻極少見這樣的完美狀態,就像是一個正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不再是六十度的話,其他兩個角也會因而改變角度。如果把這個「正三角形」的三個角稱之為角A、角B、角C,角A代表的就是人體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或是神經系統;角B代表的則是人體的軀幹、四肢等外在的肢體,角C代表的則是人體內部的經脈。這三個角之中,又各有四個不同的分類,像是角A若以解剖學的神經系統來分,可以分為自主神經、迷走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縱觀整部黃帝內經的素問篇,談的就是在這三個角,十二個不同分類中,如何取得平衡的學問。如何在其中一個角產生角度變化時,藉由改善另兩個角的角度而讓它恢復原狀,以求最完美的「平」、「中」狀態,就是整部黃帝內經素問篇的精髓。

近代科學在經歷了貢高我慢,鄙視古代智慧的傲慢姿態後,已經有了可喜的改變,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重視古代智慧的價值,不再一昧地認定古時候的想法一定比現代落後。醫學家開始發現傳統醫療中隱藏著解決不治之症的密碼;科學家在「精確」中找不到答案後,已經不只一次地從「混沌」之中找到了答案。值此一個重要的黃金轉換點的關鍵時刻,陳怡魁大師希望這一次整理而出的黃帝內經素問篇,能夠在二十一世紀解答人類疑惑的真相之路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