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學(一)概述(下之一) - 黃帝內經易經 - 祝福平 陳怡魁 天目溶群 天目溶金 鎏金釉磁化缽(太缽)
字級:

經穴學(一)概述(下之一)

(陳怡魁 老師)

談針灸的療法,每一個小地方都有一些郎中,學一招半式,就在市場裡面賣膏藥,打拳賣膏藥那是外科,針灸是屬於內科,裡面什麼病用戳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江湖的集團,所以針灸就很多派,非常多的派系都不一樣。到了宋朝有一個人物真了不起,他家財萬貫,他不是富商是富有的子弟姓王,叫王惟一。他學習方術,他家很有錢去請很多的方士,走江湖的人大都三餐不繼,有大地主的小孩要供養他,爽的不得了,江湖的絕招都拿出來,通通統合起來。包括當時黃帝內經通通在整理,本身是素問篇,就是在御醫裡面你必須要好好的熟練才行。靈樞篇才有針灸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因為他的父母有一些窮御醫的話,他可以把他引進來。宋朝有一個相當有名的工業技術,銅鑄、怎麼樣燒石灰、怎麼樣做建材,它有一本書叫天工開物,是宋朝最了不起,裡面一些所有科學的方法,比英國的工業革命還早六百年。那些東西是應該工業革命再把它發揚光大,宋朝的天工開物就不得了,那時候就懂得怎麼樣去弄煤油、怎麼樣去挖煤炭。我們現在中藥裡面有龍骨化石,挖恐龍的化石,到二十世紀才挖恐龍,挖來用、挖來喝、把恐龍的骨頭吃光。所以我講中國人的頭腦跟文化,跟西洋有一點不一樣。西洋是把這個科技,想用科技來管人,中國人是把天然存在的東西拿來用於人,這是保護自己。

王惟一這位先生把他的家產賣光,把一些當時貴族看不起的方士集合起來,所以製造非常有名到現在是無價之寶的銅人,這位老兄他認為要做的話,不能只有做一個,他做三個,宋朝就有這個思想,無三不成禮。沒有三不成一個體、不成一個禮,這是非常重要思想觀念。永樂大典用手寫三部,四庫全書也是寫三部,永樂大典的消失,因為放在圓明園,八國聯軍把圓明園燒了,永樂大典失蹤了,包括四庫全書。台灣的四庫全書是從西安搬到紫禁城,在紫禁城裡面,當時跟日本打仗的時候,國民政府再把紫禁城的東西弄到重慶,當要復原時,請英國人的船從長江搬回南京的時候,接到蔣介石的指令,不能再上岸,上岸的話會被共產黨拿走,最後由杭立武先生跟英國的商船不知道付出多少代價,掛英國人的國旗開進基隆港,暗中用火車運到台中,再用牛車運到霧峰,藏在日本人挖的霧峰林家的山洞,防空洞都在那裡面,派三個兵在那裡照顧。那個寶貝真的很多人想要看,那時候中華民國勢力都沒有了,撤退到台灣,所以非常有錢的人包括西方的人士,喜歡古董的都想要看,看的話都要付出代價,多少錢捐給勞軍,老蔣就會派一支C119雙筒的,運到台中,再用舊車帶他們去看。有一次有一個非常有錢的華僑陸運濤,他在高雄,所以派一個C47,有兩個螺旋槳的,到三義那裡卻爆炸了死掉,你看那古董害死好多人。

銅人做出來後,到現在還是世界一流的。那麼現在這銅人台灣沒有,因為宋朝沒有收集在政府手中,當時沒有蒐集在紫禁城,我就常常講針灸是奴才在用的,都收集在地方上王爺的手中,所以在清朝道光以後,為了這個搶古董,日本人就搶了一尊,現在在東京帝國博物館裡面,日本人就自己成立針灸學校,

我們以前在看針灸,有銅人的,我們是對日本的針灸學校裡面教科書把它盜印過來。一個在大英帝國博物館,但是斷了兩支腳,只剩下上半身。另外一個大概中國最窮的時候,敲敲打打變成破銅爛鐵,賣給破銅爛鐵去熔成一個銅線也不一定,另外一個消失到現在都找不到。他這樣子完成之後,所以到了晉的時候才有針灸書,真正晉朝的針灸書出現,叫做鍼灸甲乙經,皇甫謐創作。針灸甲乙經面所有的經絡都以王惟一的銅人為主。那麼王惟一的銅人十二條經絡包括任督兩脈,他調配的非常好,總共加起來三百六十個穴道,剛好符合現代科學角度的地球緯度、經度都是三百六十度,所以人跟地合。這個思想也是在宋朝,所以宋朝理學非常的了不起,在這一種治療學上,是人跟地合,地跟天合,所以三才俱備,就是說人跟地合、地跟天合叫天地人三合。

理學是這樣子來的,後來他又把當時周朝的六十四卦整個運用上去,每一條經都有它的六爻,這個都定出來井、滎、腧、經、合,剛好六爻卦,通通完成。不得了,沒有人會用。最後到了明朝文化起來的時候,王惟一是把各方地方所研究的一點點,通通收集起來,組合出一個完整的理論,組合完畢之後,到了晉朝才有皇甫謐才有辦法把它完成組合這個模型。三百六十個穴道的模型寫成一本書叫鍼灸甲乙經,寫的人不一定會用,皇甫謐是應用他的智慧,你已經弄好了把你做一個記錄。好像說我們去做原子彈,每一個人寫一篇,有一個人很棒把它組合起來,另外一個更棒,把它組合起來之後,告訴你怎麼樣,弄成一本書,但是你會不會製造原子彈?我剛才講的那些人,自己也認為很得意,被人家養,自己也回去拿了一些錢,完畢了之後,王惟一想說工程完畢了,每個人都給他退休了,背幾兩銀兩回去故鄉,會的就他那一部,他就在那裡教徒弟,也是會那一些而已。每一個地方都會那一些而已。雖然有這麼完整,但是每個人會的都不一樣。好像有一個完整的醫學研究所,但是每個人的專長不一樣,你是眼科,他看喉嚨、他看耳朵、他看肛門科、大腸科、直腸科都分開了。用這樣的模示一直保持下來,中國人就是這麼樣有辦法保持那麼久,打死都不承認別人才對,自己最對,天下只有我這一科顆是最好的。

到了明朝,事實上不是明朝,元朝就有了,元朝有一個就寫一本書,寫的很好但是不齊全,那些拉拉雜雜的方法不是很齊全,到了非常齊全的時候,是明朝的楊繼洲出版鍼灸大全,用木版刻字印刷,到了西元1934年(民國23年)在上海再重新用光亮紙板摺好用線書再印刷。我的老師孫培榮就是帶那本書鍼灸大全來台灣。

2021-06-13